研究表明消極的自我觀點會導致成就不平等
來自弱勢背景的兒童往往對自己和他們的學術能力持負面看法,即使他們的成就和能力與同齡人相當。
關于自我觀點發(fā)展的新研究表明,這些自我觀點的出現(xiàn),部分原因是來自弱勢背景的兒童接觸到了關于他們智力的詆毀信息。例如,他們可能會從教師那里收到善意但令人衰弱的反饋,例如不請自來的幫助和夸大的表揚。他們的消極自我觀點反過來可能會損害學術成就,從而導致學術生涯中日益加劇的不平等。研究結(jié)果發(fā)表在《發(fā)展心理學》雜志上。
在15歲時,來自弱勢背景的兒童在學校表現(xiàn)不佳的可能性是其他兒童的七倍。這造成了成就不平等,即具有同等能力的兒童無法獲得相同的教育成果。這是巨大的潛力損失,對兒童的余生產(chǎn)生重大影響。
自我觀點和不平等
Eddie Brummelman(阿姆斯特丹大學教育學家)和Constantine Sedikides(南安普敦大學社會心理學家)研究了兒童自我觀點在學術不平等中的作用。
來自弱勢背景的孩子如何看待他們的能力、價值和應得性?這些自我觀點如何在課堂上得到強化?這些自我觀點對學術成就有什么影響?“這些問題的答案很重要,因為它們提供了對不平等如何在兒童的自我觀點中根深蒂固的見解,”布魯梅爾曼解釋說。
在他們的理論評論論文中,布魯梅爾曼和塞迪基德斯梳理了數(shù)百項關于中小學自我觀點發(fā)展和成就不平等的研究,匯集了心理學、教育科學和社會學的見解,以找到他們問題的答案。他們將弱勢背景定義為在社會經(jīng)濟地位(SES)較低的家庭中長大。
孩子的消極自我看法
分析顯示,來自弱勢背景的孩子認為自己不那么聰明,認為他們?nèi)狈χ橇κ枪潭ǖ?“固定心態(tài)”),覺得自己不那么有價值,并認為他們不如其他人配得上。“無論他們的實際能力和成就如何,他們都持有這些自我觀點,這表明這些自我觀點是不切實際的消極的,”布魯梅爾曼說。
教師持有的陳規(guī)定型觀念
然后,研究人員展示了來自弱勢背景的兒童的負面自我看法是如何被刻板印象延續(xù)下來的。
“來自弱勢背景的孩子往往被老師視為智力較低,智力增長能力較差,即使他們與同齡人一樣聰明。他們收到較低的學校推薦,受到較少的優(yōu)惠待遇,并且更有可能收到令人沮喪的反饋,這加強了他們的負面自我觀點,“布魯梅爾曼說。“這種令人沮喪的反饋可能是善意的,例如當孩子掙扎時不請自來的幫助,或者在孩子表現(xiàn)良好時夸大的贊美。
布魯梅爾曼和塞迪基德斯強調(diào),個人不應該受到指責。“我們展示了教師和兒童如何被困在社會文化背景下,對來自弱勢背景的個人普遍存在刻板印象。
學校系統(tǒng)中的精英思想
研究人員表明,來自弱勢背景的兒童的負面自我看法因接受精英思想的環(huán)境而得到加強。
“任人唯賢意味著:成功是你自己的行為,失敗是你自己的錯。這種想法在學校里很常見。例如,為各種競爭鼓掌的學校。這可以采取多種形式,例如不斷將孩子相互比較,并用貼紙或其他形式的認可來獎勵成績最好的孩子。研究表明,這種對兒童自身優(yōu)點的強調(diào)在收入不平等程度高和學校間跟蹤嚴格的國家很常見,許多西方國家都是這種情況。
“這導致來自弱勢背景的孩子得出了不公正的結(jié)論:我在學校表現(xiàn)不佳,因為我不夠聰明,”布魯梅爾曼說。這損害了他們的自我觀和學業(yè)成績,助長了成績不平等。各種研究表明,消極自我觀點的孩子回避挑戰(zhàn),當事情變得艱難時更有可能放棄,在壓力下表現(xiàn)更差。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研究人員表示,弱勢兒童的自我觀點鼓勵了強化教師對他們的負面看法的行為。“這引發(fā)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導致自我觀點和學術成就的差距越來越大。
不要只針對孩子的自我觀點
通過他們的研究,研究人員確定了解決成就不平等問題的幾個杠桿點。“從個人層面到系統(tǒng)層面,從弱勢背景兒童的負面自我觀點到教師、學校系統(tǒng)和普遍的社會觀念強化這些自我觀點的方式,”布魯梅爾曼說。
研究人員警告說,不要將他們的發(fā)現(xiàn)解釋為我們應該簡單地改變?nèi)鮿輧和淖晕矣^點。“兒童的自我觀點受到刻板印象等結(jié)構(gòu)性因素的影響。僅僅教孩子多一些自信是不夠的,甚至是有害的。它可能會向來自弱勢背景的兒童傳達這樣的信息:他們自己應該為自己的困境負責。
“只有當我們同時針對導致這些自我觀點的結(jié)構(gòu)性因素時,針對兒童的自我觀點才能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