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去來兮辭并序試講教案 《歸去來兮辭并序》 教案教學設(shè)計(高二必修五)
大家好,我是東南,我來為大家解答以上問題歸去來兮辭并序試講教案,《歸去來兮辭并序》,教案教學設(shè)計(高二必修五)很多人還不知道,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優(yōu)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歸去來兮辭并序》 教案教學設(shè)計(高二必修五),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歸去來兮辭并序》 教案教學設(shè)計(高二必修五) 篇1
教學目的:
1、 把握本辭淡遠灑脫的風格,啟發(fā)學生想象和聯(lián)想,使學生頭腦中能浮現(xiàn)詩人的形象。
2、 了解辭的體裁特點,進一步領(lǐng)會詩人的感情及志向。
3、 提高把握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能力。
4、 了解作者解印去職的直接原因。
5、 感受作者在文中著重表達的對黑暗官場的厭惡和鄙棄。
教學重點:
1、 誦讀比賽,在誦讀中掌握辭的結(jié)構(gòu)及作者要表達的感情。
2、 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作者情況,及辭這種文體的特點。
教學難點:
1、 掌握本課出現(xiàn)的各種文言知識。
2、 明確本文的寫作特點。
3、 把握本辭淡遠灑脫的風格,啟發(fā)學生想象和聯(lián)想,使學生頭腦中能浮現(xiàn)詩人的形象。
第一節(jié)
一、 導入:
初中時我們學過陶淵明的一篇文章。
《桃花源記》中悠閑自得的田園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我們今天要學的正是作者訣別官場,同上層社會分道揚鑣的宣言書--《歸去來兮辭》。
二、 作者簡介:
陶淵明,名潛,字淵明,一字元亮,東晉潯陽柴桑人。東晉大詩人、詞賦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死后朋友私謚“靖節(jié)”,故后人稱“靖節(jié)先生”。他生于東晉后期晉宋交替之際,其時家勢已漸衰落。后因家境貧寒,29歲時走上仕途。年輕時曾有“大濟于蒼生”的壯志。歷任江州祭酒、鎮(zhèn)軍參軍、建威參軍、彭澤令等下級官職,但每次時間都很短。幾度出仕,使他逐漸看清了當時官場的污濁與黑暗,41歲還家歸隱,過起了自由閑適的田園生活。此后20多年,雖憂憤常積于心,生活困窘多難,但再無出仕之念,最后貧病交迫中去世,終年63歲。
陶淵明今存詩歌125首,其中四言詩9首,五言詩116首。他的五言詩可大略分為兩類:一類是繼承漢魏以來抒情言志傳統(tǒng)而加以發(fā)展的詠懷詩;一類是前人很少創(chuàng)作的田園詩。后代批評家常用“質(zhì)樸、平淡、自然”評價陶詩的風格,稱其為“田園詩人”。陶淵明現(xiàn)存文12篇,其中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篇數(shù)不多,影響卻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記》,本文則是辭中名篇,在藝術(shù)上平淡、樸素,充滿了詩意,全無半點斧鑿痕跡,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三、 解題:
辭:古代一種介于詩和散文之間的抒情文體。它是戰(zhàn)國后期楚國詩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新詩體,因用的是楚地方言,內(nèi)容又跟楚地的社會生活、山川風物有關(guān),故稱“楚辭”。
楚辭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體以四句為一小節(jié),兩句為一組;以六字句為主,間有長短句,好用語氣詞“兮”,虛詞置于句腰。辭藻華麗,有的可以歌唱,一般要押韻。到西漢,在辭的影響下又產(chǎn)生了賦這種新文體,漢人將辭和賦統(tǒng)稱為辭賦,但二者仍有顯著的區(qū)別:賦只是有韻的散文,重在鋪陳;而辭仍然是詩,重在抒情。
四、 寫作背景:
陶淵明41歲那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澤令。陶淵明的歸隱是出于對腐朽現(xiàn)實的不滿。當時郡里一位督郵來彭澤巡視,衙吏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說:“我怎么能為了五斗米而向這鄉(xiāng)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兮辭》。
五、聽讀課文,讀準括號前的字詞:
儲(chǔ)粟 靡(mǐ)途 小邑(yì)
心憚(dàn) 眷(juàn)然 歸歟(yú)
悵(chàng)然 慷(kāng)慨(kǎi)一稔(rěn)
將蕪(wú) 奚(xī)惆(chóu)悵
輕飏(yáng) 熹(xī)微 攜(xié)幼
酒樽(zūn) 壺觴(shāng) 眄(miǎn)
庭柯(kē) 怡(yí)顏 流憩(qì)
遐(xiá)觀 出岫(xiù) 景(yǐng)翳翳(yì)
盤桓(huán) 西疇(chóu) 棹(zhào)
窈(yǎo)窕(tiǎo) 尋壑(hè) 曷(hé)
遑遑(huáng) 耘耔(zǐ) 東皋(gāo)
區(qū)分下列多音字:
靡 喪 裳
第二、三節(jié)
講解全文詞句:
略。
第四節(jié)
一、 講析序文部分:
1、 學生概括序文部分的內(nèi)容:
作者辭官歸隱的原因。
2、同學們結(jié)合序文思考:作者辭官歸隱的具體原因有哪些?其中根本原因是什么?
第一:“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也就是說自己本性坦率自然,不會扭曲自我,不會強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第二:“饑凍雖切,違已交病”,忍饑受凍固然嚴重,但是違背自我性情身心會感到痛苦,那比饑寒更難以忍受。
第三:“程氏妹喪于武昌”,需要去奔喪。
其中第一條是根本的。自己坦率自然的本性使然。作者崇尚自然隨意,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
二、講析第一段:
1、指定一學生朗讀第一段,其他學生思考:第一段押什么韻?韻腳是什么?
押ui韻。
韻腳有“歸”“悲”“追”“非”。
2、第一段作者也申述辭官歸隱的原因,請同學結(jié)合第一段說說作者辭官歸隱的原因?
“田園將蕪”是原因之一;“心為形役”是原因之二。
3、以“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開頭有什么作用?
開頭一句,開門見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而用反問,表明作者志已決,不容持疑、猶豫。
4、陶潛辭官歸田時的心境如何?
自責(“田園將蕪”),自悔(“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自覺、自醒(“迷途未遠,今是昨非”)自喜(“舟遙遙…吹衣”)。
5、從這一段可看出陶潛有什么樣的情懷?
蔑視權(quán)貴,鄙棄官場,向往田園的隱士情懷。(A)
6、歸家途中的迫切體現(xiàn)在哪里?
“舟遙遙--恨晨光之熹微”, 寫作者晝夜兼程,歸心似箭,心情的愉快盡顯其中。尤其一個“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三、講析第二段:
1、齊讀本段,找出第二段押什么韻?韻腳是什么?
押un韻,韻腳有“奔”“門”“存”“樽”。
押an韻,韻腳有“顏”“安”“關(guān)”“觀”“還”“桓”。
2、 作者抵家時心情怎樣?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是一派狂喜之態(tài)。
3、作者抵家后,作了怎樣的描寫?
家人相迎、幽雅環(huán)境。
4、家人相迎寫得很有情味,試分析:
“童仆歡迎,稚子候門”,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來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誰都盛情,妻子皆樂的情景。
5、家里的環(huán)境怎樣?“松菊猶存”有什么喻義?
松菊喻作者高潔的品格,喻堅韌芬芳之節(jié)操仍在。
6、歸家后作者的日常生活,閑適淡泊,怡然自得,我們從何看出?
“引壺觴以自酌……撫孤松而盤桓”, 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既有室中之樂,也有園中之樂,這是真正的隱士之樂。
7、從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潛又有什么樣的隱士情懷?
表達了淡泊明志,閑適自在的隱士情懷。(B)
四、講析第三段:
1、指定學生朗讀該段,找出第三段押什么韻?韻腳是什么?
押ou韻,韻腳有“游”“求”“憂”“疇”“舟”“丘”“流”“休”。
2、段意概括:
隱居鄉(xiāng)村的生活樂趣。
3、“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向違,復駕言兮焉求?!边@兩句表明作者怎樣的情懷?
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厭惡官場,固窮守節(jié)的堅定情懷。(C)
4、本段中,陶潛隱居鄉(xiāng)村的生活樂趣,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促膝而談的家庭之樂--悅親戚之情話;
彈琴消憂的本色生活--樂琴書以消憂;
與鄉(xiāng)鄰交往之樂--告余春及,有事西疇;
巾車孤舟出游之樂--窈窕尋壑,崎嶇經(jīng)丘。
中國士大夫?qū)憚趧?,都是倡導別人去勞動,自己是旁觀者,而陶潛是中
國士大夫中第一個勞動實踐者,此乃其躬耕田園,詩酒琴書的隱士情懷。(D)
5、陶潛在隱居鄉(xiāng)村的生活樂趣中,又有些焦慮,他焦慮什么?
人生苦短。春來萬物復蘇,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暫與匆促,頓生感慨。
五、講析第四段:
1、齊讀最后一段。
2、段意概括:
抒發(fā)對人生宇宙的感想。
3、作者對人生宇宙有何感想?
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時間沒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隨心所欲、應(yīng)順天應(yīng)命地生活,何必要為生死惴惴不安呢?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結(jié)論與處世哲學。文章最后是上升到哲理高度,卒章顯志。
六、誦讀、背誦指導:
第一段自責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慶幸之意,應(yīng)讀得“氣中聲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樂,有喜悅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調(diào)是靜謚而愉悅的,應(yīng)讀得“氣滿聲高”;第四段樂天安命,有達觀之情,讀得曠達、悠然。
《歸去來兮辭并序》 教案教學設(shè)計(高二必修五) 篇2
一、教學目標
1、在朗讀與背誦中體悟作者感情,了解辭賦的文體特點。
2、通過分析作者辭官的原因,體會作者對官場黑暗的厭惡和鄙棄,對田園生活的無限熱愛和贊美之情。
3、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而熱愛田園生活的積極精神,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深入認識陶淵明思想及其作品特點,掌握詞賦特點。
難點:體會陶淵明的辭官歸隱的原因及其人生追求與高潔品質(zhì)。
三、教學方法
講解法、問答法、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ㄒ唬土晫?/p>
導入語: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了解了陶淵明辭官歸田的原因,分析了文章結(jié)構(gòu),并且詳細學習了序的內(nèi)容,下面我們共同回顧一下上節(jié)課的內(nèi)容。
?。ǘ┭凶x賞析
【具體研讀,突破重難點】
1、學習第一自然段:
?。?)思考:本段講了什么內(nèi)容?
明確:作者辭官的原因,回家途中的欣喜之情。
?。?)陶淵明辭官的原因是什么?
(3)他的心境如何?
2、學習第二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中,到家后,作者感情又有什么新的表現(xiàn)?
?。?)到家后衣食住行又是怎樣的?
?。?)"三徑就荒,松菊猶存"蘊涵著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4)從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淵明有什么樣的隱士情懷?
3、學習第三自然段
(1)請一名同學誦讀,其余同學注意思考,第三段接第二段繼續(xù)表現(xiàn)作者的隱士情懷,他是通過什么來表現(xiàn)的?
?。?)本段開頭兩句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意?
?。?)學生探究思考,本段中陶潛隱居鄉(xiāng)村的生活樂趣,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4、學習第四自然段
請學生翻譯最后一段,其余同學思考:
(1)開頭兩句的感慨有何深意?
(2)討論:如何正確理解結(jié)尾處兩句話"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三)課堂小結(jié)
全文以"田園將蕪胡不歸"領(lǐng)起,接著以"歸思"、"歸途"、"歸家"、"歸意"為順序,依次抒寫,最后以"樂夫天命"作結(jié),表達了詩人鄙棄官場,向往田園的感情。
本文通過脫離官場之后對田園生活樂趣的描寫,表現(xiàn)了作者對官場生活的厭倦和對田園勞動生活的向往及熱愛之情。
?。ㄋ模┎贾米鳂I(yè)
課后收集有關(guān)材料,談?wù)勀銓糯鷼w隱現(xiàn)象的看法,寫一篇三百字左右的小論文。
五、板書設(shè)計
六、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適當?shù)貙φn堂內(nèi)容進行了延伸,營造情感氛圍,用情教人,教學中師生雙方以情感為紐帶,讓學生心領(lǐng)神會,從而能夠更好的理解和體會本文內(nèi)容。整堂課過程較為流暢,學生的參與度雖然很高,但由于對學生引導不夠,而且讀完之后,間隔時間過長,學生易遺忘,下次在設(shè)計時需要控制朗讀速度,并事先設(shè)好分工。
《歸去來兮辭并序》 教案教學設(shè)計(高二必修五)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把握全文的結(jié)構(gòu),理清文章的脈絡(luò),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
2、過程與方法:①了解辭的體裁特點。運用辭的特點,進一步領(lǐng)會作者的感情及志向。
?、诎盐辙o中淡遠瀟灑的風格,在朗讀中啟發(fā)學生的想象和聯(lián)想,使學生頭腦中能浮現(xiàn)詩人的形象。
?、厶岣甙盐赵~類活用現(xiàn)象的能力,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重點:提高把握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能力,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了解辭的體裁特點。運用辭的特點,進一步領(lǐng)會作者的感情及志向。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受作者在文中著重表達的對黑暗官場的厭惡和鄙棄,對農(nóng)村的自然景物和勞動生活的贊美。領(lǐng)略辭中表現(xiàn)的遺世獨立、心胸曠達的樂觀精神。
教學方法:講授、合作、探究
教學時數(shù):兩課時
教學步驟:
一、作家作品
陶淵明(367~427),一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jié)先生,自稱五柳先生,東晉大詩人,田園詩鼻祖。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生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晉書》、《宋書》均謂其系陶侃曾孫。散文有《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詩歌有《歸園田居》、《飲酒》等。
?、僭娮鞫嗝枥L自然景色及田園生活,寄寓對官場與世俗社會的厭棄。
?、诹硪活愵}材的詩,如《詠荊軻》《讀山海經(jīng)8226;精衛(wèi)銜微木》等篇,寄寓抱負,頗多悲憤慷慨之音。其藝術(shù)風格,兼取平淡與爽朗,語言質(zhì)樸自然。
為謀生陶淵明曾任江州祭酒、鎮(zhèn)軍參軍等一類小官,在彭澤令任上八十余日,去職歸隱。陶淵明少年時,受儒學熏陶,曾有“大濟于蒼生”的抱負。東晉時的士族門閥制度相當嚴酷,陶淵明非士族出身,難有通過做官來實現(xiàn)自己抱負的機會。加之他“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與子儼等疏》),“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有心做官,又厭倦官場世俗,常常是“一心處兩端”(出仕與歸隱)。他29歲開始出仕,歷13個年頭,時官時隱3次,做官時間總計不過4年。
二、寫作背景
東晉義熙元年(405),陶淵明做彭澤令八十天,因看不慣當時政治的黑暗和官場的丑惡,決心“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歸隱,躬耕田園。為此,寫出了這首著名的《歸去來兮辭》。陶淵明是中國士大夫精神上的一個歸宿,許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厭倦了官場的時候,往往回歸到陶淵明,從他身上尋找新的人生價值,并借以安慰自己。自居易、蘇軾、陸游、辛棄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國土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壘,用以保護自己出處選擇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們心目中高尚的藝術(shù)境地。
三、參考譯文:
我家境貧困,僅靠耕種田地不能維持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甚多,糧缸里通常沒有糧食能儲存下來,我找不到什么維持生計的辦法。親戚朋友大多勸我出去做個小官,我自己也有這種想法,但苦于沒有門路。剛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差使,各地長官都以愛惜人才為美德,叔父因為我的貧苦境況就把我推薦了去,于是我被任命為小城的官吏。這時戰(zhàn)亂還沒有平息,我心里害怕遠地的差使。而彭澤縣離家鄉(xiāng)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獲的糧食也足夠釀酒之用,因此我就在彭澤縣擔任職務(wù)。但沒過多久,我思念田園,也就產(chǎn)生了歸鄉(xiāng)的念頭。為什么呢?因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會勉強做作,不愿強迫自己做不愿做的事;挨凍受餓雖是急需解決的問題,但違背自己本性導致的身心交病遠比挨凍受餓更痛苦。我曾經(jīng)做過官,但都是為生活所迫;于是感到煩惱不已,覺得這實在有愧于平生的志愿。只想著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裝日夜兼程地回去。不久,嫁入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我急切地要趕著去奔喪,就自己棄官離職了。從秋到冬,我只做八十多天的官。我想對這件事情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的感情,就寫了這篇文章,并命名為《歸去來兮》。乙巳年十一月。
歸去吧,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什么還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志受到形體的役使,那又為什么還要如此傷感失意而獨自悲哀呢?我認識到過去所做錯的已經(jīng)無法挽回,但知道未來的事卻還來得及彌補。我確實已走入迷途但還不算太遠,現(xiàn)在已經(jīng)覺悟到如今歸田是對的,以前出仕是錯的。船在水中輕快地漂蕩前進,微風吹動著我的衣裳。向行人打聽前面的路程,只恨晨光朦朧,天還不亮。
終于看到自己簡陋的家門,我高興地向前飛奔。家僮歡快地迎接,孩子們都在門口等候。庭院中的小路已經(jīng)長滿了荒草,松樹和菊花還依舊保持著原有的風貌。帶著孩子們進入屋里,美酒已經(jīng)滿觴。我端起酒壺酒杯自斟自飲,觀賞著院子里的樹木,我感到非常愉快。倚著南窗寄托自己傲岸的情懷,深深感到這簡陋狹小之地也可以使人安樂滿足。門經(jīng)常關(guān)閉著,每天到園子里散散步,興味無窮,自有樂趣。拄著手杖走走停停,到處游息,不時抬頭眺望遠景。云氣自然而然從山洞飄浮而出,倦飛的鳥兒也知道回到巢中。日光漸漸暗淡,太陽即將落山,我還手撫著孤松,流連徘徊不愿離去。
歸來吧,我要與世俗斷絕交游。既然世俗的一切都和我的情志相違背,再出游又能追求些什么呢?跟親人們談?wù)勚脑捠谷擞淇?,彈琴讀書又能夠消愁解憂。農(nóng)人們告訴我春天到了,將要去西邊的田地耕作。有時駕著小篷車,有時劃著孤舟,既要探尋曲折幽深的溝壑,又要經(jīng)過高低不平的山丘。樹木欣欣向榮地生長,泉水涓涓流淌,我真羨慕自然界萬物各得其時、生機勃勃,感嘆自己的一生行將告終。
算了吧!人寄身世上,一生又能有多少時光,為什么不隨著自己的心意,任其自然,或去或留呢?為什么整天心神不定還想去什么地方?富貴榮華不是我所追求的,升入仙界也沒有希望。愛惜那良辰美景我獨自去游覽欣賞,或者放下手杖去除草培苗。登上東邊山崗我放聲長嘯,傍著清澈的溪流我吟詠歌唱。姑且順其自然了結(jié)一生吧,樂天安命,還有什么可猶豫彷徨的呢?
四、文章主題探究
這篇文章作于作者辭官歸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佳品。文中著重表達了作者對黑暗官場的厭惡和鄙棄,贊美了農(nóng)村的自然景物和勞動生活,也顯示了歸來的決心。
五、文章體裁探究
文章的主體是一篇有韻的“辭”。
辭是戰(zhàn)國后期楚國詩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新詩體,用的是楚地方言,內(nèi)容跟楚地的社會生活、山川風物有關(guān),故稱楚辭。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體以四句為一小節(jié),兩句一組。以六字句為主,間有長短句,故用語氣詞“兮’,(不包括在六字之內(nèi)),虛詞置于句腰(第四字)上,也可以不計在字數(shù)之內(nèi),每句三拍,例如,屈原《離騷》中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到了西漢,在辭的影響下又產(chǎn)生了“賦’’這種新文體。漢人將辭和賦統(tǒng)稱為辭賦,但二者仍有顯著的區(qū)別。賦的句式進一步散文化,常用關(guān)聯(lián)詞語,長短句明顯增多,內(nèi)容則以詠物說理為主,寫法上講究鋪排,即所謂“以事形為本,以義正為主”,這就表明賦已是有韻的散文了;而辭仍然是詩,重在抒情。形式上盡管后來也有若干變化,但四句一節(jié)、每句三拍的格局還是保持了下來。
了解辭的體裁特點,對我們誦讀這篇課文有很大的幫助。首先,四句一節(jié)的形式?jīng)]有變,全篇每節(jié)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讀后可作稍長停頓,這樣讀下來,全篇層次自然清晰。其次,仍以六字句為主(約占全文60句中的四分之三),都按三拍讀,節(jié)奏整齊,音韻鏗鏘,亦有悅耳動心之效。
應(yīng)注意的是有些七字句中出現(xiàn)了虛詞,仍可作六字句讀,如“(既)自以心為形役”“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等?!皻w去來兮”(出現(xiàn)兩次)“已矣乎”當做一句讀,適當?shù)匮娱L讀末字的時間?!澳苏昂庥睢币韵掳司浣运淖志?,“富貴”兩句為五字句,讀時節(jié)奏自當變化。
第二課時
一、合作探究
1、思考小序中講到了陶淵明辭官的原因有哪幾點?你覺得哪一點是最根本的?
明確:
?。?)“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不愿扭曲天性,強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饑凍雖切,違己交病”——不愿折節(jié)為吏,那凍餓難以忍受,違背本心就會身心都痛苦。
?。?)余家貧,……
(4)“程氏妹喪于武昌”——親妹過世,需要去奔喪。
其中第一條是最根本的。
2、我們已經(jīng)通讀全文,同學們也已經(jīng)大致把握了全文的內(nèi)容。那么我們現(xiàn)在再來明確
疏理一下全辭的敘事脈絡(luò)。學生相互討論。
明確:
第一段:辭官——歸途(思想斗爭)。
第二段:抵家——室內(nèi)生活——涉園——外出(家庭生活)。
第三段:縱情山水(社會生活)。
第四段:安度余生(反思與感悟)。
3、陶淵明想象自己從辭官回家一直到如何悠游生活,大家覺得他的情感是否也有一個隨之變化的過程呢?那這個情感線索又是怎樣的?
明確:
第一段,自責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慶幸之意。
第二、三段,自安自樂,有喜悅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調(diào)是靜謐而愉悅的。
第四段,樂天安命,有達觀之情,曠達、悠然。
歸納:自責———自悔———自覺————自醒
二、研讀第1段。
(1)在封建社會里,人們要建功立業(yè),要“大濟蒼生”,實現(xiàn)人生價值,往往是和仕途緊緊聯(lián)系起來的,而陶淵明不愿為官,難道是當官不好嗎?在課文的小序里陶淵明已經(jīng)明確說出了自己不愿意做官的原因。那么,辭中第一段哪些詞又明確表達了這樣的心愿?
明確:“田園將蕪”“心為形役”“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可追…‘迷途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從陶淵明辭官歸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當時的心境如何?
明確:自責(“田園將蕪”),自悔(“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可追”),自覺、自醒(“迷途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這里的“心為形役”中的“心”和“役”,顯然不能單純理解為“心意”和“形體”,應(yīng)該深入理解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為官”的這種行為。
三、研讀第2段。
討論三個問題:歸家途中的迫切體現(xiàn)在哪里?抵家時的欣喜又體現(xiàn)在哪些語句當中?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閑適又從何看出?
明確:
?。?)“舟遙遙”“問征夫”“恨晨光”,尤其一個“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栽欣載奔”“童仆歡迎,稚子候門”,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樂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來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誰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倫之樂圖??!
?。?)“引壺觴以自酌……撫孤松而盤桓”,既有室中之樂,也有園中之樂。這是真正的隱士之樂,和劉禹錫《陋室銘》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異曲同工。
四、研讀第3段。
本段中,陶潛隱居鄉(xiāng)村的生活樂趣,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確:
?。?)促膝而談的家庭之樂——悅親戚之情話;
?。?)彈琴消憂的本色生活——樂琴書以消憂;
?。?)與鄉(xiāng)鄰交往之樂——告余春及,有事西疇;
?。?)巾車孤舟出游之樂——一窈窕尋壑,崎嶇經(jīng)丘。
中國士大夫?qū)憚趧?,都是倡導別人去勞動。自己是旁觀者,而陶潛是中國士大夫中第一個勞動實踐者,此乃其躬耕田園,詩酒琴的隱士情懷之表露。
《歸去來兮辭并序》 教案教學設(shè)計(高二必修五) 篇4
【教學目標】
1.理清文脈,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發(fā)的真摯情感。
2.通過陶淵明的歸隱行為,初探陶淵明的歸隱情結(jié)。
【教學重點】
理清文脈,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發(fā)的真摯情感。
【教學難點】
通過陶淵明的歸隱行為,初探陶淵明的歸隱情結(jié)。
【教學方法】
誦讀法、品鑒法、討論法
【教學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以“歸”字導入課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对娊?jīng)·采薇》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唐·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唐·王維《渭川田家》
找出上面幾句詩中共同使用的字“歸”,分析“歸”的內(nèi)涵。
歸,女子出嫁。字形采用“止”和“帚”作邊旁。帚,掃除也,婦所職也。古風,男主外,女主內(nèi),故帚(掃除)乃婦之所職也。 ——《說文解字》
二、經(jīng)緯之歸:尋歸隱脈絡(luò)
圍繞“歸”字,梳理文章脈絡(luò)。
教師范讀文章。
明確:歸因——歸樂——歸旨(三歸)
三、曠真之歸:悟歸隱真情
語時事則指而可想,論懷抱則曠而且真?!捊y(tǒng)《陶淵明集序》
?。ㄒ唬┮捜?。
引導學生從小序中尋找作者歸隱的原因。
明確:至性自然、違己交病、程氏妹喪。
?。ǘ┪鋈龢?。
1.作者從哪些方面描寫了歸隱后的生活樂趣?
明確:居室之樂、庭園之樂、戶外之樂
2.作者通過那些主要手法表達了歸隱后的生活樂趣?
引導學生重點鑒賞文中的動作描寫、景物描寫和精于用字等方面的手法,體會作者歸隱后的情懷和品格。
?。ㄈ┧既龁枺?/p>
引導學生思考最后一段作者連續(xù)發(fā)出三個問“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對表現(xiàn)文章主旨的作用。
四、詩賦之歸:探歸隱情結(jié)
陶淵明最終放棄了官場,回歸了田園,可是根據(jù)陶淵明自己曾經(jīng)寫的詩,他年輕的時候也有一顆展翅高飛,建功立業(yè)的宏大之心,你怎么理解他最后對官場的放棄?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雜詩(其五)》
田園生活在陶淵明的筆下是美好的,可是真實的田園生活果真如此嗎?
饑來驅(qū)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
主人解余意,遺贈豈虛來。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
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韓才。
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貽。
——《乞食》
既然田園生活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作者為什么還要義無反顧歸隱田園?你們怎么看待他的歸隱行為?
教師總結(jié):隱逸,在古代,更多的是一種手段,以這種手段求名求利,甚至最后來了個邏輯上的自相矛盾:因為他不愿為官而隱居,所以他德行高尚;因為他有了這樣高尚的德行,所以他應(yīng)該為官,甚至為大官。這就是所謂的“終南捷徑”。所以,在中國,歷代都有隱士,同時,歷代朝廷又都去山中征招隱士,他們共同上演這樣一出文化喜劇。
正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我們來認識陶淵明及其行為的意義。與眾不同的是,在他那里,隱居不是一種手段,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他喜歡這種生活方式,隱居本身即是最后之目的。雖然后世人都把陶淵明看作隱士,鐘嶸稱他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但他自己卻沒有把自己當作隱士,他只是在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而已。他從官場上“歸去來兮”,是歸來了,回到自己的老家宅院,他不是在尋找一種姿態(tài),更不是尋找一種手段,而是在回歸一種生活,回歸自己喜歡的那種生活方式。正如梁啟超對他的評價“自然界是他愛戀的伴侶,常常對著他微笑”。
《歸去來兮辭并序》 教案教學設(shè)計(高二必修五) 篇5
一、教學內(nèi)容分析
《歸去來兮辭并序》位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5第二單元。本單元主要學習古代抒情散文。鑒賞抒情散文是一個用心靈去探尋美的歷程,需要用心靈去貼近它,去感受它藝術(shù)境界的美妙。陶淵明是“田園詩人之祖”、“隱逸詩人之宗”,他的身上,充盈著古代知識分子追求個性價值的信念,激蕩著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內(nèi)涵。他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信條的最徹底的實踐者,是文人高潔品行的萬世楷模?!稓w去來兮辭》是陶淵明的傳世名篇:文章表達了作者辭官歸田的強烈愿望和歸途上的心情,敘寫了田園生活風貌,以及回歸田園后的生活樂趣。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曾對這篇作品評價甚高:“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弊x其文,我們?nèi)舸┰狡涮飯@詩清新、淳樸的狹巷,撲面而來的則是一縷中國古代圣潔、飄逸、浪漫、悠游的隱士遺風。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學生經(jīng)過初中階段及高中語文前四模塊的學習已具備一定的文言修養(yǎng)。因而摒棄字字落實、句句疏通、講求語法的傳統(tǒng)上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引入問題,注重由語言之路徑、入文學之堂奧。
多數(shù)學生喜歡陶淵明,如果誘導得當學生是會積極參與的。以前也學過許多陶淵明的詩文,對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詩文的平淡自然的藝術(shù)特點。而對于他在文中所表露出來的潔身自好、孤芳自賞、安貧樂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則讓學生在課前預習階段把握即可。但對陶淵明歸隱的看法則有一定的難度,因為這需要學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既要學會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nèi)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又要學會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
三、設(shè)計思想
關(guān)于文言文閱讀的教學,高中新課標有這樣的要求:學會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nèi)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诖耍掖_定了預習在這篇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語文新課標又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彼?,本文教學擬將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合作探究,這樣,不僅實現(xiàn)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而且,通過對問題的探究、挖掘,也改變文言文傳統(tǒng)教學中人文性缺失的事實。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賞析《歸去來兮辭》的藝術(shù)特色。
2、探討作家作品和時代潮流、文化背景之間的關(guān)系。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了解鑒賞古代抒情散文的一般方法,提高鑒賞其藝術(shù)特色的能力。
2、通過“陶淵明歸隱”這一問題的探究,培養(yǎng)學生綜合閱讀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理解作者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而辭官歸田,熱愛田園生活的積極精神,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2、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深入探究的習慣,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組織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揣摩古代抒情散文的藝術(shù)特色。
難點:《歸去來兮辭》中陶淵明的歸隱的看法。
六、教學過程設(shè)計
課前預習階段(明確任務(wù)):
1.個性閱讀:閱讀課文,自主解決文言字詞的難關(guān),通過查找字典和根據(jù)課文的注釋來進行翻譯全文。解決以下問題:
?。?)了解作家、作品
?。?)熟讀成誦(早讀課落實)
(3)掌握重點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礎(chǔ)知識。
?。?)在以前所學過的陶淵明詩文的基礎(chǔ)上,如《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園田居》等,進一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露出來的潔身自好、孤芳自賞、安貧樂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
2.課堂分組探究:根據(jù)學生自身對課文內(nèi)容的了解以及自身的興趣,把學生分為三個小組,由學生和教師一起討論確定深入探究的課題重點:
?。?)文章的抒情手法
?。?)文章的平淡自然中見工致的語言風格
?。?)對陶淵明歸隱的看法
3、明確探究課題成果的展示方式:小論文、課件展示、專題講座等。
新課導入:
大家很熟悉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吧,屈原面對楚國的政治腐敗和自己的政治失敗,選擇的是寧死不屈,以自投汨羅江來表達對當權(quán)奸臣的不同流合污、對社會現(xiàn)實的的抗爭以及對楚王的忠貞。今天我們要面對的是另外一位同樣偉大的詩人,這位詩人大家都比較熟悉,因為我們曾經(jīng)學過他的文章,他生長于動蕩不安的兩晉時期,同樣面對社會的黑暗和自己仕途的不得意,他又選擇了一條怎樣的道路呢?(學生都能明確回答)對這兩位偉大詩人面對同樣的困境而作出的不同的人生選擇,我們更欣賞哪種選擇呢?也許大家會有不同的看法,我們暫且不加以展開討論。有一句話說的好:詩言志。詩文要表達而且能表達作者的志向和追求,屈原通過他的《離騷》和其他詩表達了他的政治理想和精神追求,陶淵明也同樣通過他的詩文表達了他的思想和人生追求,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29歲入仕、41歲歸隱、63歲辭逝”的陶淵明的最真的自白《歸去來兮辭》,來分析陶淵明文章的藝術(shù)特色以及談?wù)勎覀內(nèi)绾慰创倪x擇?
《歸去來兮辭并序》 教案教學設(shè)計(高二必修五) 篇6
一、教學目的:
1、誦讀
2、感受陶淵明的隱士情懷
二、教學重點:
1、知識:了解賓語前置(疑問代詞)的規(guī)律,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識。
2、能力:賞析“三美”(田園美、人情美、志趣美)。
3、人文:鑒賞、誦讀、陶冶情操。
三、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詩句內(nèi)容、意境;積極意義和消極性。
四、教學方法:
主要采用問答法、討論法和講解法。讓學生在問答的形式中,主動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通過老師的必要講解,鞏固和加深學生對較難問題的理解與掌握。輔助手段——幻燈片。
五、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二課時
一、復習上節(jié)課內(nèi)容
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了解了陶淵明辭官歸田的原因,分析了文章結(jié)構(gòu),并且詳細學習了序的內(nèi)容,下面我們共同回顧一下上節(jié)課的內(nèi)容。
1、有關(guān)陶淵明的文學常識:
陶淵明:(367—427)名潛,字元亮,自稱五柳先生,東晉詩人,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散文有《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詩歌有《歸園田居》《飲酒》。
2、辭官原因有四:
(1)然有歸歟之情;
(2)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
?。?)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4)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
3、文章結(jié)構(gòu):
?。ㄒ唬壒贇w家之因:
(1)田園將蕪
?。?)心為形役
(二)歸家情景:
?。?)歸心似箭(旅程)
?。?)入家歡娛(親情)
?。?)日常生活(閑適)
?。ㄈ┥钋闆r:
?。?)農(nóng)家樂、自然美
?。?)別世俗、離官場
?。ㄋ模┓此伎偨Y(jié):
(1)摒棄物質(zhì)享受
?。?)向往精神自由
4、抒情線索:自責自悔——自安自樂——樂天安命
5、序中的古今異義詞:
(1)風波:古義:戰(zhàn)亂;今義:比喻波折和糾紛。
?。?)人事:古義:做官;今義:指人員的升調(diào)任免事宜。
?。?)慷慨:古義:感慨;今義:情緒激動而充滿正氣。
6、文言特殊句式:
?。?)遂見用于小邑(被動句)
?。?)尋程氏妹喪于武昌(狀語后置句)
二、全體誦讀課文
三、講解新課(翻譯并歸納文中的文言知識)
1、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橫。
?。?)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
2、古今異義詞:
?。?)親戚:古義:指內(nèi)外親戚,包括自己的父母兄弟;
今義:有婚姻關(guān)系或血緣關(guān)系的的家庭之間或成員之間互為親戚。
?。?)情話:古義:知心話;今義:表達愛情的話。
3、詞類活用:
?。?)眄庭柯以怡顏,怡,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愉快。
?。?)審容膝之易安,安,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安樂。
?。?)園日涉以成趣,日,名詞作狀語,每天,每日。
?。?)策扶老以流憩,策,名詞用作動詞,拄著。
(5)悅親戚之情話,悅,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悅。
?。?)樂琴書以消憂,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
?。?)樂琴書以消憂,琴,名詞用作動詞,彈琴。
?。?)樂琴書以消憂,書,名詞用作動詞,讀書。
?。?)或棹孤舟,棹,名詞用作動詞,用槳劃。
?。?0)善萬物之得時,善,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善,喜好,羨慕。
4、文言句式:
?。?)既自以心為形役(被動句)
?。?)問征夫以前路(狀語后置句)
?。?)云無心以出岫(狀語后置句)
?。?)復駕言兮焉求?(賓語前置句)
?。?)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狀語后置句)
?。?)將有事于西疇(狀語后置句)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賓語前置句)
(8)樂夫天命復奚疑?(賓語前置句)
5、歸納文中虛詞而、以的用法及意義:
奚惆悵而獨悲?而,連詞,表并列,不譯。
覺今是而昨非。而,連詞,表并列,不譯。
舟遙遙以輕飏,以,連詞,表修飾,不譯。
風飄飄而吹衣,而,表修飾,不譯。
問征夫以前路,以,介詞,表憑借,拿。
引壺觴以自酌,以,連詞,表承接,不譯。
眄庭柯以怡顏,以,連詞,表承接,不譯。
倚南窗以寄傲,以,連詞,表承接,不譯。
園日涉以成趣,以,連詞,表承接,不譯。
門雖設(shè)而常關(guān),而,表轉(zhuǎn)折,不譯。
策扶老以流憩,以,連詞,表承接,不譯。
時矯首而遐觀,而,連詞,表承接,不譯。
云無心以出岫,以,連詞,表修飾,不譯。
鳥倦飛而知還,而,連詞,表承接,不譯。
景翳翳以將入,以,連詞,表承接,不譯。
撫孤松而盤桓,而,連詞,表承接,不譯。
請息交以絕游,以,連詞,表修飾,不譯。
世與我而相違,而,連詞,表修飾,不譯。
樂琴書以消憂,以,連詞,表目的,來。
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以,介詞,把。
既窈窕以尋壑,以,連詞,表修飾,不譯。
亦崎嶇而經(jīng)丘。而,連詞,表修飾,不譯。
木欣欣以向榮,以,連詞,表修飾,不譯。
泉涓涓而始流。而,連詞,表修飾,不譯。
懷良辰以孤往,以,連詞,表承接,不譯。
或植杖而耘耔。而,連詞,表承接,不譯。
登東皋以舒嘯,以,連詞,表承接,不譯。
臨清流而賦詩,而,連詞,表承接,不譯。
聊乘化以歸盡,以,連詞,表承接,不譯。
課堂小結(jié):
這節(jié)課,我們歸納了文中的一些文言知識,這是重點、考點,請同學們牢固掌握。
歐陽修說過,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一篇而已。足見《歸去來兮辭》的文學地位和藝術(shù)成就之高。
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以《我眼中的陶淵明》為題,寫一篇隨筆。
蔣老師
《歸去來兮辭并序》 教案教學設(shè)計(高二必修五) 篇7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辭賦的特點,了解文中陶淵明所述之志。
2、背誦全文。
3、掌握“胡、奚、曷、焉、何”五個疑問代詞,歸納“行、引、乘、策”等四個詞的一詞多義,了解“以、而、之、兮、來”等文言虛詞的用法和省略句、倒裝句兩種句式,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4、鑒賞本文感情真摯、用語樸素、用典自然等特點,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過程:誦讀理解文章內(nèi)容,理解文章所表達的作者情感。
2、方法:朗讀教學法。本文屬于辭賦,宜抓住辭賦押韻的特點,以朗讀為主要教學手段,在指導誦讀中引導學生鑒賞課文。點撥教學法。以文中表現(xiàn)陶淵明思想志趣的語句為重點進行點撥教學。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熱愛田園生活的高尚情操,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學習重點
1、重點:了解作者辭官歸田的原因,深刻體味詩人鄙棄官場,熱愛田園的無限欣喜之情。
2、難點:理解述志中流露出的或喜或哀,或決絕或猶疑的復雜感情;歸納實、虛詞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裝句兩種句式。
學習過程
一、課前準備:
1、作者介紹: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號,謚號靖節(jié)先生,入劉宋后改名潛。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過幾年小官,后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作品有等。
他長于詩文辭賦。他的作品有兩類題材:一類是描繪田園美景,寄托他潔身自好的高潔志趣;另一類如《詠荊軻》《讀山海經(jīng)精衛(wèi)銜微木》等詩,寄寓抱負,多悲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辭賦以《歸去來兮辭》著稱文史。
2、朗讀常規(guī)指導:本文屬“辭”體,多為四句一節(jié),每節(jié)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讀后可作較長停頓。以六字句為主,按三拍讀,如“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少數(shù)四字句按二拍讀,如“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有些七字句中出現(xiàn)了虛詞,仍可作六字句讀。另外還應(yīng)注意語調(diào)、語氣。本文有不少感嘆句、疑問句,應(yīng)讀出語氣,同時注意語調(diào)(感嘆句讀↘”調(diào),疑問句讀“↖”調(diào))。
二、導學過程:
(一)、自學問題相互展示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結(jié)合注釋,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韻的字,在換韻的地方做出標記,反復朗讀由換韻隔開的層次和段落,并寫出這些段落層次的大意。
2、學生細細品讀課文,體會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據(jù)“情”的表達需要,有感情地朗讀。
3、有人認為本文結(jié)尾一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含有悲觀消極的思想,試結(jié)合全文內(nèi)容,談?wù)剬@個問題的看法。
4、請從“淡遠”與“閑適”,“疏放”與“曠達”,“拙樸”與“清新”這三組詞語中選擇最適合于本文風格的詞語,并說明理由。
(二)、歸納總結(jié)文言知識
1、本文出現(xiàn)了五個疑問代詞,請找出來,分析它們的詞義。
2、在文中找出“以、而、之、兮、來”五個文言虛詞的例句并分析其用法。
3、本文活用的詞語有哪些?請找出來加以解釋。
4、判斷下面三句話的句式特征:
A、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
B、將有事于西疇。
C、復駕言兮焉求?
我的新問題:
學習小結(jié)
1、知識:
2、方法:
當堂檢測
閱讀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序”,回答“序”后的問題。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shù)。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①,諸侯以惠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逐見用于小邑。于是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②之情。何則?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已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③,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已歲十一月也。
注釋:①四方之事,指陶淵明接受建威將軍劉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四方,意為到各處去。
②歸歟,《論語公冶長》有“子在陳曰:‘歸歟歸歟’”的話,表懷鄉(xiāng)之情。
?、垓E奔,《詩經(jīng)周頌》“清廟”篇有“駿奔走化廟”的話即去祭祀。
1.對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生生所資(生產(chǎn)生活)B.脫然有懷(輕快的樣子)
C.尋程氏妹喪于武昌(尋找)D.非矯后所得(勉強去做)
2、判斷“以”字用法,正確的選項是()
①耕植不足以自給②諸億以惠愛為德
?、奂沂逡杂嘭毧啖茏阋詾榫?/p>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錯誤的一項是()
A.及少日,眷然有歸與之情:等到過一些日子,便產(chǎn)生留戀故園的懷鄉(xiāng)感情。
B.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本性任其自然,這是勉強不得的。
C.饑凍雖切,違己交病:饑寒雖然來得急迫,但是違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就盼望遇上豐年,便辭官歸鄉(xiāng)。
4、下列選項是對本文文意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陶淵明做官單純是為了養(yǎng)家糊口。他做彭澤令,僅以“有酒可飲”為理由。
B、陶淵明去做官,既有家貧、求生無術(shù)的原由,也有親故勸告、諸侯惠愛、家叔引薦、彭澤縣離家不遠的因素。
C、陶辭官罷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質(zhì)性自然,感到官場拘束,出仕違背平生志向。
D、當然其妹新亡,前去奔喪也應(yīng)成為辭官因素之一。
學習評價
自我評價你完成本節(jié)導學案的情況為()
A、很好B、較好C、一般D、較差
本文到此講解完畢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