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春時節(jié)的詩詞有哪些 踏春時節(jié)的詩詞
大家好,我是東南,我來為大家解答以上問題踏春時節(jié)的詩詞有哪些,踏春時節(jié)的詩詞很多人還不知道,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清明節(jié)后來還吸收了另外一個較早出現(xiàn)的節(jié)日——上巳節(jié)的內(nèi)容。上巳節(jié)古時在農(nóng)歷三月初三日舉行,主要風俗是踏青、祓禊(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zāi)),反映了人們經(jīng)過一個沉悶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調(diào)整的心理需要。
約從唐朝開始,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伴之以踏青游樂的活動。由于清明上墳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順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騁足青青原野,也算是節(jié)哀自重轉(zhuǎn)換心情的一種調(diào)劑方式吧。因此,清明節(jié)也被人們稱作踏青節(jié)。
踏青 | 郊游
宋代程顥《郊行即事》:
芳原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圍。
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宋代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五代楊徽之《寒食寄鄭起侍郎》:
清明時節(jié)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門。
水隔淡煙修竹寺,路經(jīng)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難成醉,地迥樓高易斷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別離心緒向誰言?
宋代歐陽修《阮郎歸·南園春半踏青時》:
南國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
花露重,草煙低,人家簾幕垂,
秋千慵困解羅衣,畫梁雙燕棲。
詠春 | 抒情
宋代辛棄疾《滿江紅·暮春》:
家住江南,又過了、清明寒食。
花徑里、一番風雨,一番狼藉。
流水暗隨紅粉去,園林漸覺清陰密。
算年年、落盡刺桐花,寒無力。
庭院靜,空相憶。無說處,閑愁極。
怕流鶯乳燕,得知消息。
尺素如今何處也,彩云依舊無蹤跡。
謾教人、羞去上層樓,平蕪碧。
唐代薛昭蘊《喜遷鶯·清明節(jié)》:
清明節(jié),雨晴天,得意正當年。
馬驕泥軟錦連乾,香袖半籠鞭。
花色融,人竟賞,盡是繡鞍朱鞅。
日斜無計更留連,歸路草和煙。
宋代晏殊《破陣子·春景》: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斗草贏,笑從雙臉生。
宋代黃機《臨江仙·寒食清明都過了》:
寒食清明都過了,客中無計留春。
東風吹雨更愁人。系船芳草岸,始信是官身。
悵望故園煙水闊,幾時匹馬駸駸。
別腸何止似車輪。殢天天不管,轉(zhuǎn)作兩眉顰。
清明節(jié)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jié)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來鍛煉身體。
插柳 | 蹴鞠 | 放風箏
宋代張炎《朝中措·清明時節(jié)》:
清明時節(jié)雨聲嘩。潮擁渡頭沙。
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戀天涯。
燕簾鶯戶,云窗霧閣,酒醒啼鴉。
折得一枝楊柳,歸來插向誰家。
唐代韋莊《麟州寒食》:
滿街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
好是隔簾花樹動,女郎撩亂送秋千。
清代高鼎《村居》: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唐代王維《寒食城東即事》: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綠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
蹴踘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無論是懷念親人的悠悠哀思,還是踏青時的喜悅歡愉,抑或是勘破生與死的豁達豪邁,總之,清明節(jié)帶給我們的應(yīng)該都是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慰藉和文化傳承。
我們應(yīng)當在清明節(jié)感恩盡孝,增進親情,緬懷先賢先烈的功績,送上自己的思念與敬意。同時,無論喜與憂,樂與愁,兩者兼容,要珍惜來之不易的盛世清明,維護當下“清明復(fù)清明”的局面。更重要的是,我們要走向大自然,感受“清潔和明凈”,不負大好春光,這才是弘揚清明節(jié)文化的意義所在。
本文到此講解完畢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