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被簡化成了一條升學直線
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面試學生時感慨:學霸難道就只做模具打造出的家具嗎?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2018年上半年去上海面試學生時的感嘆:在慨嘆上海學生綜合素質高的同時,也隱隱有遺憾:他們看上去太完美了,似乎看不出有任何缺點;他們看起來也太像了,就像是一個模具打造出來的一組家具一樣。包括他們在面試中的表現也很相像。所有的學生在來之前都經過了某種程度的面試培訓,至少看過一點兒如何應對面試的“寶典”。
但是:只會按“引經據典”的套路出牌,不知道自己內心的真正想法。如一個學生,一上來就“子曰”,面試老師打斷他,并告訴他我不關心子怎么曰,我關心的是你想說什么。他卻漲紅了臉,一句話也說不上來。
面試老師說,我沒有什么問題問你,你有什么問題要問我嗎?她完全沒有料到我會提出這種問題,頓時驚慌失措,張口結舌,幾乎要哭了出來。
最令面試老師吃驚的是,問他們,你希望自己未來成為什么樣的人時,很少有人能答上來。學生們告訴我,他們壓根兒就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真的是從來沒有想過嗎?其實,小時候是想過,但上學之后就再也不會被提起,仿佛從來就沒有出現過。上課聽講,回家做作業(yè),上輔導班,這些才是學生生活的全部。至于孩子的興趣是什么,長大后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過一種怎樣的生活,似乎并沒有人關心,即使孩子自己也不關心。幾乎所有的老師、家長和學生只關心一件事:考了多少分,能上什么學校。
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考上北大以后怎樣?這些年,在世界各地見過很多優(yōu)秀的孩子,個個天資聰慧,勤奮刻苦,一路過關斬將,從未失手,是其他人艷羨的“人家的孩子”。然而,幾乎很少有人能體察他們內心深處的痛苦和迷茫。(科學佐證:北京大學副教授、臨床心理學博士、精神科主治醫(yī)師、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副主任、總督導徐凱文:北大40%的新生認為人生沒有意義!——北大一年級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義,還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人生沒有意義,我現在活著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這樣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極端的就是放棄自己。)
教育被簡化成了一條升學直線。所有的過程只為那個最后結果而存在:上北大或上哈佛。有不少北大或哈佛的學生告訴老師,上北大或哈佛是他們從小樹立的目標。但如愿以償時,常常會陷入深深的焦慮之中:接下來又該做什么呢?仿佛一個登山運動員在珠穆朗瑪峰上的困惑:下一座山在哪里?
我們總是要求孩子要成功,要比別人強,要考上最好的學校,但很少告訴他們成功意味著什么,生活的幸福源自何處,什么是最適合自己的。人生需要目標,但社會、學校和家庭都沒有教會孩子如何去尋找樹立自己的目標。我們對人生和教育的理解太過單一,而且缺乏想象力。
其實,上學是一個人為了實現人生目標而必須經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也是首要的一件事是:認識到你未來會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每個人來到世間,都肩負了一個獨特的使命,這是獨立的個人之所以存在的價值。
·教育的價值就在于喚醒每一個孩子心中的潛能,幫助他們找到隱藏在體內的特殊使命和注定要做的那一件事情。
·實際上,一旦一個孩子認識到自己未來會成為什么樣的人,就會從內心激發(fā)出無窮的動力去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無數的研究結果已經證明,對于人的成長而言,這種內生性的驅動力要遠比外部強加的力量大得多,也有效得多。
·人生不是一場由他人設計好程序的游戲。人生是一段發(fā)現自我的旅程,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來。認識到自己未來會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就像是遠方的一座燈塔,能夠不斷照亮前進的道路。
建議:了解自己喜歡什么?先列一個負面清單。
·每個人都應該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找到自己的真正興趣所在,意識到你的一生將為何而來。建議每一個學生無論課業(yè)有多么繁重,每天一定要抽出一點兒時間獨處,給自己的心靈留出一點兒空間,在完全放松的狀態(tài)下聽聽內心深處的渴望。
·有人說,不知道自己不喜歡什么,那該怎么辦?一個好辦法是試錯。不停地嘗試所有的事情,在嘗試的過程中不斷去掉那些不喜歡的事情。給自己列一個負面清單,不要害怕失敗。
·人生不僅是一段生命,還應當是一段有質量的生命。判斷一段生命是不是有質量,就看每一天是不是你真正想過的日子。只要找到了你真正喜歡的事情,即使只有一天,那也是幸福、有質量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