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椒在全國科研人員和高校教師中的比例高達60%
“青椒”是網(wǎng)絡上對科研院所青年科研人員和高校青年教師的昵稱。“青椒”在全國科研人員和高校教師中的比例高達60%。前不久,在對外經(jīng)濟貿易大學一項關于“青椒”的調查中, 84.5%的“青椒”認為自己處于社會中層及中層以下,其中,36%認為自己屬于“中下層”,13.7%認為自己處于“底層”。
調查中,大多數(shù)“青椒”表達了對自己工作和生活的焦慮與困惑:工作中科研啟動經(jīng)費不好申請,評職稱困難重重,教學評估“壓力山大”;生活上收入相對較低,多年苦讀,一出校門就面臨結婚、生子、買房三大難題。
科研成果和評職稱的壓力是“青椒”面臨的最大壓力之一。評職稱的重要指標是發(fā)論文。在課題組里,“青椒”做著最辛苦的研究,卻很難署名為第一作者。同時,他們還要承擔教學任務,教學任務重,實際收入低,而教學在不少單位的職稱評價體系中并不占據(jù)重要位置,這讓很多“青椒”難以平衡科研與教學的關系。
如何解決“青椒”之困?應該為他們提供怎樣的成長環(huán)境?人們常常呼喚“大師”的出現(xiàn),卻忘記了“大師”也是從“青椒”成長起來的。青年時期是人生最有活力的時期,也是綜合壓力較大的時期??蒲性核透咝摫M量為“青椒”們著想,為青年科研人員、青年教師的成長與發(fā)展提供配套措施,擴大個人的學術自主權和個人科研選題的選擇權。國家也應針對不同的高校、科研機構實行分類評價,制定相應的標準和程序,完善以創(chuàng)新質量和學術貢獻為核心的評價機制,鼓勵創(chuàng)新、寬容失敗。
只有科研院所和高校尊重人才培養(yǎng)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為年輕人營造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青椒”們才能獲得歸屬感,從而安心、專心地從事科研教學工作,一步步從“青椒”成長為大師。